返回首頁 | 返回本書目錄 |

 

詩篇第一百廿三篇

 

第一二三篇 渴望的眼

  這些朝聖者之歌就像詩篇本身一樣,存留了各式各樣的情緒,反映出錫安多變的歷史;這個歷史已透過教會繼續下去。此篇發自內心的呼喊,仍然可表達本世紀受逼迫之人的心聲,也讓我們知道用什麼話與他們一同祈禱。

  1. 倘若一二一篇的那位行人需要學習望向比山更高之處,這位備受圍困的受苦之人,則也已在這方面得勝。他的話語飛昇,超越四周的環境,從更大的範疇來看困難。神在天上坐於寶座(和合:坐在天上)「隨自己的意旨行事」(一一五3),他信實的愛與智慧,過於我們所能計算(三十六5:賽五十五9)。主禱文的開頭也是如此向上看;本詩可以修正因太熟悉這禱文,而對其意義輕率欠思的弊病。

  2. 第1節的焦點定在無窮遠之處,而本節則全神貫注於近處的某一個點,僕人的眼目已經十分精練,對最微小的手勢都會有反應。這個比喻無需多加強解,因這些僕人所仰望的,是神的釋放,而非工作的命令;然而他們仍是僕人,必須忠心、順服。他們不肯背棄祂,解脫等候祂的壓力;也不肯加入「驕傲人」的陣營,藉賄賂來除去他們的「藐視」(4節)。有一首詩歌,將這篇與主耶穌對僕人的教訓相連,要僕人儆醒等候祂回來,其精神與本篇十分吻合。

  「留意祂手的第一個動作,

   全然預備,配合行動。」561

  34. 此處唯獨舉出藐視;頗發人深省。其他事情或會帶來皮肉之傷,但這卻使人心底冰冷。它能進入靈魂的深處,比任何拒絕更甚;登山寶訓中指出,它比忿怒更具殺傷力(太五22)。即使是語出偶然,或不經意,業已十分傷人;而若是當受的,又是不可更改的,則成為地獄般的痛苦(但十二2);參詩十四46的註釋{\LinkToBook:TopicID=189,Name= 盤算大為錯誤(十四46}所提及魯益師的話562

  然而對基督徒而言,這是我們必有的遭遇,可是其中的毒刺已被拔除,以致可以成為一種榮譽(徒五41)。基督曾親自承受,以致使它產生救贖的功用。

  本篇有好些重複的話,加強了迫切感;其中之一是「已到極處」。本篇結尾很突兀,並未得到答案,但是另一位受苦者在類似狀況下,則定意接受這個字(RSV 譯為「滿」),並回答道(哀三303133):

  「他當由人打他的腮頰,

   要滿受凌辱;

   因為主必不

   永遠丟棄人……

   因祂並不甘心使人受苦,

   使人憂愁。」

 

561 P. Doddridge, 'Ye servants of the Lord'.

562 105{\LinkToBook:TopicID=189,Name= 盤算大為錯誤(十四46}。──《丁道爾聖經註釋》